在全球船市低迷期,作为我市主导产业的船舶修造业该何去何从?转型升级的路子该怎么走?15日,在长江镇(如皋港区)科技·人才超市举办期间,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船舶海工行业专家、学者和我市政府主管部门、有关船企负责人一道,就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与跨越发展的重点和难点、我国船舶与海工产业未来发展模式、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等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,“创新”、“科研”、“竞争力”等成了与会人员探讨和交流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。
“目前是船市低迷期,但海工市场却发展很好。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,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”夏桂华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,一开场,他就谈了自己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心得。他说,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:“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,发展海洋经济,保护海洋生态环境,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,建设海洋强国。”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业、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,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将是做大我国船舶工业的重要任务和战略重点。他表示,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,增长方式粗放、科技创新能力较弱、产业集中度较低、对外依存度高制约了行业发展,导致了我国造船业市场份额小、自主设计能力薄弱、本土化能力不足、缺乏高端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。他建议,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提高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,更加注重协同创新;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夏桂华表示,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和海洋工程专业全国著名,拥有船舶海工领域顶尖的技术人才。而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船企,位于如皋的熔盛重工早在建厂之初就与学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。相信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,一定能进一步拓宽校企双方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渠道,实现优势互补,加快推进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技术研发,为提升我国海洋装备的国际综合竞争力作出积极贡献。
“科技创新是提升熔盛重工实力的战略支撑。”专家们的讲座让熔盛重工总裁助理、科技发展部部长周国胜产生了共鸣。他告诉记者,从名不见经传到快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,一路走来,熔盛重工坚持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,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不断提升造船水平和自身实力。
采访中,周国胜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成绩单:成立7年来,熔盛重工研发机构通过合作开发与自主创新,已成功开发出7.55万吨冰区加强型散货船、15.6万吨苏伊士油轮、38万吨超大型矿砂船、7.6万吨散货船、6500teu集装箱船和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、钻井支持驳船、半潜式钻井支持平台、lng船等船型。其中,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拥有9项世界首创先进技术,总体技术水平和综合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工程船舶中处于领先地位,充分彰显了熔盛重工科技创新能力。
周国胜表示,在未来发展中,转型升级仍将是熔盛重工的重点,公司在做大做强商船领域的同时,将大力挺进海洋工程领域,积极响应十八大“海洋强国”精神,向着“打造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的世界品牌”这一目标迈进。